二十四歲後,就要把學歷這個重要的「資產」收到抽屜裡 



學歷最重要的任務,在找到工作後就結束了 
回顧日本二○○九年的求職狀態,真可說是風風雨雨啊!不只工作難找,還有許多人是在確定錄取後,又被通知取消錄用儘管如此,大學生的就職率還是達到九十五%(二○○九年四月,日本文部科學省、厚生勞動省的調查)。 

學歷是找到一個工作的入口,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。我待過企業的人事部和獵人頭公司,所以我可以斷言:在書面審查的階段,求職者畢業的學校會發揮很大的效用,在審查的第一階段,不是決定要錄用誰,而是要淘汰一些人將錄取範圍縮小,至於人格和工作能力的審核,則是之後的事。 

假如順利進了想進的公司,在新進員工訓練時,好學歷看起來或許還是很耀眼,但企業中擔任教育訓練的人只要一開始進行訓練,就會把重點放在徹底了解新進員工的商業能力上,而不是注意他們的學歷,這就是企業運作的邏輯。現在,學歷一直到退休時都還能無條件行得通的,大概也就只有公務體系了吧。 

尤其最近部分企業甚至不怎麼看重「學歷」的價值了,我個人的經驗是,直到一九九年代,負責錄用新進員工的人事部人員,常常會說類似這樣的話:「一定要用幾個東大畢業的……」不過,近期就很少聽到這樣的說法了,常聽到的是與個人能力有關的評價,像是:「今年我們錄用的新人很優秀」、「今年的新進員工能力不佳」等。 

從企業的徵才流程就可以看得出來,他們逐漸不那麼看重「學歷」和「大學的學習」了,企業是從大三學生(日本大學生的求職活動,多半在大學三年級就開始)的暑假開始徵選新進員工,這就表示,他們幾乎不將大學生在大學裡學些什麼、用功念書的程度等,作為評價項目。以東大學生來說,大三生其實還未受過任何專業訓練,只是個剛結束位於駒場校區基礎核心課程、才開始準備到本鄉校區學習專業課程的學生,而企業先內定錄用了這樣的大三生更足以證明,他們所重視的價值是「學歷」和「大學的學習」以外的能力。 

在時代劇烈的變化中,企業希望學生具備的能力,是和「學歷」完全不同的東西,企業的用人標準在這十多年間有了很大的變化,因此提升企業所重視的「職場分數」,可以說比什麼都重要。 

這一點,從報紙經濟版所刊登的「新社長」簡歷,也可以看出來。以前,這些新社長的學歷,主要是東京大學、京都大學等有名的國立大學,以及早稻田、慶應等有名的私立大學,但現在什麼學校都有了,此外,許多股票上市公司的社長也都只有高中學歷。由此可見,在現今的日本企業社會中,重視的早已不是學歷,而是立基於「學習實力」的能力。 

學歷早就不是該緊緊抱著的重要資產了。 

進公司的前一、兩年,還把學歷帶在身上也沒關係,不過可不要一直緊緊抱著它,因為就算抱著學歷別人也不會因此而肯定你。請牢牢記住出社會兩年後,學歷的效力幾乎就會消失了,在這之後,別人將注意你的是「職場分數」的高低。 

真正的商業能力無法靠工具書學會 
說到商業上的必要能力,我們腦中浮現的可能是「證照」、「外文能力」,或是在商業學校學到的像是「會計」、「個案研究」等「知識類」的學問,雖然學習這些知識對於推動商業活動確實有所助益,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搞錯一件事: 
「在商務現場,不是只靠『道理』來決定事情,倒不如說,多半都是以『道理』以外的、無法想像到的事來決定。」 

舉個例子來說明吧!有個學生去某家很受歡迎的上市公司應徵,來到了最後的社長面談這一關。面試進行得很順利,最後,社長提出了這樣的問題: 
「我很喜歡看電視的棒球轉播,把它當成休息時的放鬆活動,不過最近電視的棒球轉播變少了,讓我覺得很困擾,對了,你對棒球有興趣嗎?」 

結果,聽說這個學生就在喜歡棒球的社長面前,熱切地說起自己也是超級棒球迷,而且從小就是阪神虎隊忠實球迷的事,可是,面試結果卻和他預期的相反,他並沒有獲得錄用。也因為面試時的氣氛融洽,所以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,於是他向在該公司擔任管理職的大學前輩請教,自己未獲錄用的原因。 

在一些求職指南的面試技巧中,也許會提到:「如果能和面試官氣氛融洽地應對,就代表面試成功。」依照工具書的指示去做卻失敗了!這個學生過去應該沒遇過這種事吧? 

我自己請教了那位社長沒有錄取他的理由,原因大致如下: 
「不知道『雖然只是棒球,卻不可小看棒球』的這個常識,就不夠資格從事以人為對象的業務工作,以聊棒球的情況來說,先探問對方是哪一隊的球迷是常識吧! 

我雖然是巨人隊的忠實球迷,但不是因為這個理由才刷下那個學生,不過他來東京的公司接受面試,卻不管對方的反應,自己熱切地一直講著大阪球隊的事,這樣的人去其他都市或海外談生意時,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失敗也說不定!不懂得細心注意和理解對方文化的人,就沒辦法從事工作中有大部分都在與對方交涉的業務工作,也因為這個原因我才不錄用他。」 

這位社長之所以不錄取畢業自一流私立大學、成績優秀且語言能力突出的學生,就是基於這個理由。就算考試分數再怎麼高、再怎麼謹守工具書上的原則,只要少了這套商業能力,就是無法在社會上通行無阻。 

提升「職場分數」的三大重點 
那麼,要提高職場分數,該學習什麼?培養什麼能力?本書既然是提升職場分數的教科書,必然會在書中說明詳細內容,但這裡先大致提出三個重點。 
重點一:即是前面提到過的「深厚的學識教養」和「倫理觀」,我將這個稱為「心理分數」,「頭腦雖然很好,但沒有心的人」,是無法在商業世界中成功的。日本的官員在面對社會保險廳的年金問題(二○○七年,日本爆發年金紀錄遺失的問題,致使為數龐大的國民可能無法領取該有的年金)時,之所以激怒國民正是因為他們的「無心」,欠缺想像受苦者心情的能力。 

為了理解對方的文化和心情,學識教養是必要的。 
重點二:自己製作「問題」並找出答案的能力。在準備升學考的階段和學生時代,我們只是專注於解開一定有答案的問題,可說是完全用不上這項的能力,更諷刺一點的說法是,如果運用了這項能力,說不定考試成績還會變差!但是已經出了社會的你,從今以後得開始鍛鍊這種提出問題的能力。 
「請放棄困難的問題,因為就算不是一百分、而是八十分,也能考上。」學生在準備考試時接受了這樣的指導,結果直到出社會後還保有這個習慣,於是產生了許多的問題──因為社會需要的是,能挑戰自己提出的困難問題、拿一百分的人,或是與其拿八十分不如挑戰難題、堂堂正正拿零分的人才。 

重點三:就是「傑出的溝通能力」。根據統計,日本的勞動者中約有七十%從事零售業、服務業等第三級產業,而與人有關的工作中,最重要的即是溝通能力,在面對各種不同的事情時,能否柔軟地應對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也是我們與電腦有別的地方,不論未來資訊科技再怎麼高度發展,電腦絕對無法擁有這部分的能力。 

「醫師」、「律師」、「公認會計師」,通過這三個日本最難的考試、取得執照的人,都異口同聲地說:「工作上最重要的,是業務能力!」 
而業務,就是具備傑出溝通能力的人的世界。
 
要提升職場分數,靠的是人際關係,而非技術 
沒有團體遊戲的經驗,就不知道人際關係的細微之處 

我相信各位都了解人際關係的重要,無須再強調。不過,就算了解它的重要性,但在建立人際關係上不夠努力也沒有用。 

我常擔任公司新進員工訓練課程的講師,有一次,有個我認識的總務部長告訴我,新進員工在短時間內離職的理由中,最多的是因為「人際關係」。 

以公司裡來說,所謂的人際關係就牽涉到上司、前輩、同事,還有工作上有往來的人及其上司。不過,以新進人員來說,來往最頻繁的就是上司了。他們和上司之間的問題,包括和上司合不來、被上司欺負(雖然幾乎都是自己誤會),以及聽從上司的指示而感到不安等等,在此,我們先姑且不論這些狀況的是非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影響年輕人做重要決定的「人際關係」上。 

學生時代如果和社團的社長處不來,就算退出社團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,但出了社會後就不能這麼做。 

如果是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的社會人士應該都知道,所有工作都是靠著人和人之間的連結動起來的。研究工作者和程式設計師等專業工作者或許不太一樣,不過,從身為組織的一分子來看,也不能說都不會牽涉到人際關係。 

工作就像團體遊戲一樣。不過,從小開始,一天到晚為了考試而念書的優等生,也就是公司裡讓他人羨慕的、擁有高學歷的員工,並沒有參與團體遊戲的經驗。因為念書是徹頭徹尾,為了自己所做的個人行為。但另一方面,孩子們的團體遊戲並不是單純的遊戲,而是像為了學會成人世界所需規則的補習班。孩子透過這個過程會知道人際關係中的細微之處,學習到光是任性是行不通的,也會體認到如果違反規則,就會被要求離開團體的恐懼感,此外,也能感受到團體一起完成某件事的成就感。
 
文章摘自 <出社會,就要換腦袋:讓學生腦變成社會人腦的44個方法>
作者:篠上芳光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s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